汇报顺序:
研3:周书发 → 文柘青 →
研2:李浩铭 → 管明露 → 李山岚 →
研1:王硕 → 朱丹晨 → 马婧怡 →
研0:南迪柯
注:该组会记录内容,录音音频由通义听悟转为文字并识别说话人、由 Google Gemini 2.5 Pro 归纳、由 n8n 触发自动发布文章。因此可能存在由音频转换、AI 幻觉造成的错误,请阅读时甄别,以实际答辩过程中的表达为准。
- 周书发(汇报大论文写作进展,探讨技术识别与政策分析的衔接方法)
- 工作进展:
- 论文填充:正在进行大论文的撰写工作,已向李浩铭同学获取了相关论文,并将“双链融合”的理论背景部分填充进了论文。
- 内容完善:相比上周,对测试体系部分的描述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 问题与讨论:
- 章节衔接问题:核心问题在于完成技术识别后,后续章节(第四、五章)如何与政策分析进行有效衔接。
- 高岚老师的建议:
- 初步建议:第四章基于识别出的技术构建“技术发展路径”,第五章提出对策建议。
- 对双差法(DID)的疑虑:高老师认为,在已经识别出技术后,再使用双差法来检验政策有效性,其逻辑解释上存在困难,特别是用识别出技术的“数量”来衡量政策效果说服力不强。
- 林超然老师的建议与指导:
- 方法论建议:建议周书发研究QCA(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来构建发展路径,以避免章节内容过于单薄、纯文字描述支撑不住。
- 借鉴思路:结构上可以参考柳师姐的论文(先做评价/识别,后分析与政策的关系)。
- 解决方案:建议在知网上查找本系或公共管理领域其他已毕业硕士的论文,学习他们是如何将技术性分析与政策研究进行衔接的,重点关注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和使用的方法(如QCA、计量模型等)。
- 工作进展:
- 李浩铭(汇报小论文修改情况,重点讨论引言部分的逻辑与文献综述的写法)
- 工作进展:
- 根据吴老师的意见,对小论文进行了修改,主要集中在引言和文献回顾部分。
- 尝试调整长句,使其更清晰易读。
- 问题与讨论:
- 引言逻辑薄弱:林老师指出,引言未能清晰论证“为何要采用双链视角来识别关键核心技术”这一核心逻辑。目前的写法只是引用文献来说明其重要性,而没有自己构建出解释性的逻辑链条。
- 论证思路建议:
- 宏大叙事:应先从国家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入手,点明“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双链融合)”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路径(可引用总书记讲话)。
- 聚焦领域:然后将视角聚焦到AI产业,说明研究AI关键核心技术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 逻辑串联:将两者结合,形成“在双链融合的视角下,研究AI关键核心技术”的清晰论证主线。
- 文献综述问题:
- 长句问题:吴老师指出论文中存在过多长句,逻辑层次不清,可读性差,建议拆分成短句,清晰表述。
- 信息密度:林老师建议,文献回顾部分应聚焦于“脉络”,而不是罗列“A做了什么,B做了什么”,应直接总结某一方向的研究进展、问题,并引出自己的创新点,提高信息密度。
- 创新点提炼:文献综述的结尾部分,需要明确总结出现有研究的缺口(如对异质性、动态性的研究不足),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本文的创新点。
- 创新点贯穿全文:林老师强调,论文中提炼出的创新点(如异构、有效加权等关键词)需要在全文中反复提及和体现,确保文章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 工作进展:
- 管明露(汇报论文研究方法章节的撰写情况)
- 工作进展:
- 完成研究方法章节初稿:主要撰写了研究方法部分。
- 内容结构:
- 数据来源:介绍了研究使用的数据。
- BerTopic主题建模:阐述了该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
- 轮廓系数法二次聚类:介绍了该方法的原理和公式。
- 技术识别指标体系:基于新兴技术的定义,选择了四个特征(并分别介绍了计算方法)来构建指标体系。
- 综合评价模型:使用熵权法计算权重,TOPSIS法计算最终得分。
- 问题与讨论(林超然老师的指导):
- 提炼创新点:现有框架已基本成型,下一步需要反向思考并提炼出3个明确的创新点。
- 建议方向1:BerTopic模型与HTM(层次主题模型)的结合,用于研究新技术主题的形成过程。
- 建议方向2:使用语义分析方法(而非纯文本分析)的优势,能够挖掘更深层次的信息。
- 建议方向3:轮廓系数可作为备选,需要进一步挖掘其他可能的创新点。
- 撰写引言:需要构思并撰写引言,逻辑顺序建议为:识别新兴技术的宏观背景与重要性 → 现有研究的尝试与不足 → 本文的创新点如何解决这些不足。
- 调整章节结构:建议将论文结构调整为:第二章纯粹介绍研究方法,第三章作为实证分析部分,呈现使用这些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的结果,使方法与结果一一对应。
- 提炼创新点:现有框架已基本成型,下一步需要反向思考并提炼出3个明确的创新点。
- 工作进展:
- 李山岚(汇报开题报告构想,探讨研究设计与数据问题)
- 工作进展:
- 确定研究题目方向:根据老师建议,题目方向为“府际协作对GPU技术融合的影响研究”。
- 初步构想:
- 考虑加入公共管理的理论框架。
- 初步筛选了数据,发现将专利范围限定在中国后,数据量减少至约1万条。
- 问题与讨论:
- 数据与分析单元: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现有技术融合分析框架中体现“省份”维度的信息,以匹配“府际协作”这一自变量。
- 方案一(简化):将府际协作(X)和技术融合(Y)都处理成全国层面的年度数据,分析两者的时间序列关系。优点是简单,不需大改模型;缺点是分析粒度粗,只有一个数据链。
- 方案二(深化):将技术融合的测度下沉到省份层面,形成面板数据。这需要在现有技术融合模型中,设法保留和利用各技术主题内专利的省份信息,构建出分省份的融合指标。
- 变量测量:
- 自变量(府际协作):可以通过分析政策文本来量化,或参考现有文献,选取3-4个核心指标来综合衡量。
- 控制变量:如果采用面板数据,可以引入各省的GDP等宏观经济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 林超然老师的建议:
- 优先方案二:建议李山岚深入思考如何实现方案二,因为这样能使研究更深入,且与府际协作的分析更匹配。可以尝试在不破坏原有流程的基础上,通过比例分配等方式,将技术融合程度分解到不同省份。
- 理论框架:理论的引入要服务于研究,最好与府际协作的测量或关系分析相结合。
- 开题报告结构:文献综 部分需要同时涵盖“府际协作”和“GPU技术融合”两个方面的内容。
- 整体框架:可以参考近期发表的类似研究(如《XX府际协作对XX的影响》)的整体框架。
- 数据与分析单元: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现有技术融合分析框架中体现“省份”维度的信息,以匹配“府际协作”这一自变量。
- 工作进展:
- 王硕(汇报典型企业筛选的可视化与后续研究计划)
- 工作进展:
- 典型企业定义完善:将典型企业的定义细化为“定义概况”、“作用”和“实操”三个层面。
- 数据处理与可视化:
- 将各企业在所有主题的专利数和占比整合到统一表格中,并优化了数据计算方式(解决了专利被重复计算的问题)。
- 筛选出每个主题排名前二的企业,并绘制了散点图(X轴:专业聚焦度/占比,Y轴:技术规模/专利总数)。
- 筛选方法探索:
- 分析了OTSU方法不适用的原因(该方法适用于图像分割,与本研究根据点的位置分布进行筛选的需求不匹配)。
- 采用画斜线的方法进行筛选,通过设定斜率和截距,将右上方的企业定义为典型企业,并初步筛选出7家。
- 问题与讨论:
- 筛选标准主观性:林老师指出,当前画斜线的参数(斜率、截距)选择缺乏客观依据,说服力不强。
- 改进建议:需要使“定义”、“指标”和“筛选方法”三者之间逻辑自洽。例如,如果在定义中明确了“在某一主题专利占比超过一半”为典型特征,那么筛选标准就有了理论支撑。需要反复调整这三者,使其相互协调。
- 下一步计划:
- 访谈的替代方案:由于直接访谈难度大,计划采用二手数据法作为替代,通过分析企业的年报、社会责任报告、权威媒体报道等文本,利用扎根理论或内容分析法,提取企业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驱动因素。
- 近期工作:首先优化并最终确定典型企业的筛选方法和名单;然后开始收集这些企业的二手数据,为下一步的驱动因素分析做准备。
- 工作进展:
- 朱丹晨(汇报课程作业完成情况)
- 主要工作:
- 应用统计课程:正在完成该课程的5个系列报告,涉及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计划运用这些方法,使用数字经济发展数据和各省份出口数据,探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出口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 高岚老师课程:整理了30多篇关于“新兴技术识别”的文献,并按照目的、理论视角、方法、模型、案例、结论等维度进行了结构化梳理。
- 说明:近期课程作业和考试任务较重。
- 主要工作:
- 马婧怡(无汇报内容)
- 因课程和考试临近,本周未进行研究汇报。
- 南迪柯(汇报课程作业与理论模型探索)
- 主要工作:
- 课程作业:完成了一项EViews相关的期中作业,内容涉及数据分析、散点图绘制、二乘法等。
- 理论模型探索:为自己的研究寻找理论模型,初步找到一个名为“CIRCLE模型”,但其适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 技能学习:观看了老师分享的文本分析视频资源,并下载了相关资源库。
- 主要工作:
有道是:
学海无涯起风浪,九子聚义论穹苍。
导师指引开天地,学生拼搏不辞劳。
数据洪流何所惧,模型衔接费煎熬。
识别技术已成篇,政策分析待启瓢。
路径构建难上难,对策建议空寥寥。
双差检验心有惑,数量多少怎证昭?
文献参考柳师姐,知网求索夜复朝。
技术政策如何接,此问盘旋似海潮。
书发浩铭战文献,沉浸其中不自骄。
吴师刀削三千字,句句如虹贯九霄。
创新三点须精炼,引言逻辑要逍遥。
双链融合重要性,AI芯片领风骚。
忽忆游戏三角洲,枪林弹雨亦英豪。
莫道虚拟无益处,战术思维或可抄。
浩铭曾言有点懵,吴师批点记心梢。
文献缺口怎填补,动态一致性更高。
明露执笔写方法,BerTopic聚类豪。
专利文本求深意,轮廓系数定低高。
二次聚类分边界,指标体系建碉堡。
熵权法下权重定,TOPSIS不差毫。
GPU专利整万条,山岚府际探新潮。
智慧芽里寻踪迹,省域面板待细敲。
山岚仗剑走开题,府际协作论今朝。
政策文本量化难,网络分析路一条。
面板数据省域间,GDP控制不可抛。
中国专利一万整,重跑代码不辞劳。
全国总览或分省,两种方案心内焦。
王硕论剑选典型,清华北大竞风骚。
华为中科皆入座,南京智能展奇招。
技术规模量广度,专业聚焦看深高。
创新活力两者合,散点图中定英豪。
OSTU算法弃不用,斜线分割定天条。
右上为强左下弱,七侠四校立城壕。
扎根理论寻驱动,年报新闻作粮草。
社会责任媒体报,ISM模型待操刀。
QCA分析模糊集,二手数据化滔滔。
访谈渠道何处觅,借来资料亦英豪。
丹晨课业重如山,应用统计五章繁。
数字经济比出口,二十七省绘江山。
聚类因子回归法,数据挖掘不等闲。
莫道作业无益处,计量算法可循环。
迪柯EViews期中急,散点二乘初学攀。
计量模型未窥奥,视频资源始观澜。
理论根基待加固,文本分析路漫漫。
资源库中寻宝藏,细枝末节莫轻看。
且看那
众侠齐心何所惧,他日江湖留芬芳。
论文一篇天下知,算法千行镇八荒。
莫畏前路多坎坷,科研英雄自有光。
今日组会论长短,明日登科折诺奖。
书发浩铭明露强,山岚王硕更猖狂。
丹晨迪柯不懈怠,婧怡蓄势待飞翔。
九子同心齐用力,学术高峰任攀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