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课:语言学入门》笔记

345.「相较于催生知识的直接经验,人类个体所掌握的特定语言体系要宏大得多。这些发音、词汇和意义系统的组成原则很大程度上为各种语言所共有,仅可能存在个别有限差异。同自然世界的其他系统相比,人类语言的各个基本方面都显得与众不同,各语言之间的语法差异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土生土长的米兰人可能会觉得家乡方言和都灵方言千差万别,但对吉隆坡的来访者而言,它们都是“意大利语”,没什么差别。与此类似,我们固然觉得世界各地语言的语法差异相当重要,但对一位外来观察者——比如乔姆斯基说的研究地球生物的火星科学家——来说,在人类语言这一单一主题之下,那些语法层面的差异不过是相对次要的微小变异。」


书籍名称:
《牛津通识课:语言学入门》
基础信息:[美]斯蒂芬·罗伯特·安德森 / 2021 / 海南出版社
豆瓣评分:6.9/10
豆瓣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491417/
读完时间:2022-04-26 19:24:08
我的评分:2.0/5.0
我的标签:#2022,微信读书
免责声明:本页面所发布的笔记仅用于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摘录、总结和反思。内容大多为书中原文或书中观点的简要提炼,并不代表我个人的立场、意见或价值观。书中观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了解或采纳,请参考书籍的原始内容。

 


阅读笔记:

牛津通识课:语言学入门
斯蒂芬·罗伯特·安德森

◆ 第一章 绪论:语言多样性的维度

口头语言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手势语言亦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能更加独立,因为其起源都相对封闭)。

手势语言促使我们探讨人类语言的共性特征这一话题,但将其置于高光之下的却是一个乍看起来相当惊人的结果:手势语言和口头语言同属一个系统。将二者的语言特征同自然界其他沟通系统比较就会发现,从生物沟通方式这一宏观层面来看,这些特征是何其相似!

◆ 第二章 世界语言知多少

人口约390万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分布着约832种语言,意味着每种语言的平均使用人数仅为4500人,这可能是世界最低值,也使其成为语言多样性指数超高的地区。

◆ 第三章 系统发生语言学:建立语言关系

我们可能会说“英语”在英格兰的使用时间已有千年甚至更久,但是,住在伦敦说着现代“英语”的人肯定无法理解(当然也无法被理解)乔叟时代甚至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使用者。“英语”的定义有一个历史维度,这一维度超越了我们所理解的所谓“相同”语言的概念。

德语发展史上一系列被称为格林定律(Grimm’s Law)的语音变化产生了重大作用。格林定律这一名称源自格林兄弟之一,他既是一位历史语言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民间恐怖故事收集者。

虽说比较法是证明语言历史关系的一大利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障碍重重。研究者必须确保他们处理的皆为真正的传承词,而非借用词汇。还有那些形式比较固定的词汇也必须排除在外,比如育儿词汇、拟声词以及其他类似的词汇。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形式都相类似,但其原因与共同遗传并不相关。这类词中最常见的是“父亲”“母亲”这一组出现在儿童早期语言中的词语,其形式部分取决于儿童早期的语音能力。虽说类似“妈妈”“爸爸”这类词出现在很多不相关的语言中,但它们并非完全保持一致。有趣的是,在一小部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历史联系的语言中,这组单词的意思完全相反。例如,格鲁吉亚语中“mama”指“父亲”,“deda”指“妈妈”。但就算发现被比较的两种语言中“mama”都指“母亲”(或父亲),也并不代表二者之间有联系。

◆ 第四章 语言的未来

假设语言总数为“民族语”所列的6909种,这意味着世界上至少有35%的语言所处形势相当严峻,这还不算那些因知名度低而没能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类名单的语言。毫无疑问,35%已是最保守的估计。未来100年之内,会有多少语言消失?语言学家的估计数值从50% ~ 90%不等。

我们无论生活在哪里,掌握一两门世界强势语言(或是其他区域性重要语言)总是大有裨益的,但如此看问题其实代表了一种错误的二元思维。本章后面我们将会讲到,保持自身文化语言并同时掌握一门能够带来更多机会的外语是完全可能的,而抛弃自己的语言则会产生实质性的糟糕后果。

假设有一个群体,没有多少成员,并且历史上一直与世隔绝,那么它所使用的语言中可能会保存关于自然界的宝贵知识。若某种文化长期依赖于某地区,该文化通常会与当地独特的资源关系密切,而这种资源又都具备某种特殊功用,可供开发利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众多地方性植物及其他物质的药用价值。在很多文化中,这些植物已成为民族植物学知识宝库的一部分,世界其他地方的科学研究对这些植物一无所知,也就不可能了解其药理价值。传统语言的消失通常会带来相应知识库的消失,若某种语言(比方说英语、西班牙语或是汉语普通话)独步天下,那我们就无法认识那些用当地语言识别记录的独特物种了。

如果没有威奇托语(北美大平原卡多语系的一种语言,2006年有5个使用者,本书写作时已降至1人)之类的少数语言提供证据,我们都不知道句子的动词还可以不与主语而是与主语的所有人保持一致。在威奇托语中,人们会说“My horse am running.”(我的马在奔跑)“Your horse are running.”(你的马在奔跑)[1]。在姆威玛语(Movima,玻利维亚亚马孙的一种孤立语,约有1400名使用者)中,动词没有时态,但名词有,并且名词的时态可以决定句子的意思,因此,姆威玛语中的“She kisses her late husband.”其实是在说“她亲吻了她的丈夫”(丈夫还健在,尽管亲吻的行为属于过去)。新语言总会带来大量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会扩大我们关于语言语法的认知!遗憾的是,很多这种极具启发性的现象会随着语言的消亡而消失,而语言学家们根本还没有机会将它们记录下来。

◆ 第五章 语言种类统计的一些问题

中国的广东话、客家话、上海话以及其他“方言”都属于汉藏语系,并且相互之间(尤其是同占支配地位的普通话相比)差异很大,如同罗曼语言中的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差别。这几种语言的使用者相互之间无法交流,但它们都属于“方言”,因为它们都与同一个国家相联系,共享一套书写体系,都在政府明确的政策规定中。

判断我们遇到的是不同语言而非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形态有一个常识性的标准,即谈话双方是否能互相理解:如果A的使用者能轻松理解B的使用者所说的话,那么A和B肯定是同一种语言。“民族语”在区分语言时主要采用的就是这一标准,不过在实施时没有一以贯之。

假设你从阿姆斯特丹出发,步行约300英里到达法兰克福,每天约行走10英里。可以确定的是,每天早上为你提供早餐的人和当天晚上为你提供晚餐的人互相之间可以听懂对方说的话。但是,旅行起点的荷兰人和终点的德国人要想互相理解就没那么容易了,他们肯定自认为他们说的是两种不同的(即便是相互联系的)语言。他们会有这种感觉,部分原因在于这中间隔了国界线,国旗不一样了。不过,在他们真正跨过国界线时(比如,经过马斯特里赫特和亚琛之间的时候),语言之间的变化(相对于其他方面,比如公路标志的变化)可能比其他时候也大不了多少。

◆ 第七章 手势语言的多样性

手势语言也并非周遭环境中口头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有些电视节目和电影会在角落设置一个专门的手语框,有的讲座会有手语译员为失聪人士提供同声ASL传译。要是看过类似节目、电影,或是参加过这种讲座,你可能会好奇这种翻译到底能产生多大作用。答案就是:其他语言间的翻译有多有效,这种翻译就多有效。英语中能表述的所有内容,ASL都可以应对。有经验的翻译还可以跟上话语的节奏。在正常交谈中,手势语言和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速度(以每分钟主题数量或类似其他标准衡量)大致相同。从整体功效的角度来看,两种模态也完全相当。

◆ 第八章 结论:人类语言的统一性

经验相似的个体,其语言发展的路径会大体相同:我们认为正是这些宽泛的可比较的发展路径最终导致世界语言各不相同。然而,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他们全都基于同一根基。除去病理情况,不管孩子来自什么语言背景都会习得抚养人所说的语言,而非孩子的生物学父母所说的语言。另一方面,若真如第六章所说,任何两个个体之间的语言知识一定会有所不同,那么,世界上将会存在70亿种语言(要是再把多语制考虑在内,数量可能更多)。但很显然,与其他物种的语言能力相比,人类语言能力的统一性更加重要。

相较于催生知识的直接经验,人类个体所掌握的特定语言体系要宏大得多。这些发音、词汇和意义系统的组成原则很大程度上为各种语言所共有,仅可能存在个别有限差异(如第六章所述的参数以及一些特定词汇及其意义)。同自然世界的其他系统相比,人类语言的各个基本方面都显得与众不同,各语言之间的语法差异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土生土长的米兰人可能会觉得家乡方言和都灵方言千差万别,但对吉隆坡的来访者而言,它们都是“意大利语”,没什么差别。与此类似,我们固然觉得世界各地语言的语法差异相当重要,但对一位外来观察者——比如乔姆斯基说的研究地球生物的火星科学家——来说,在人类语言这一单一主题之下,那些语法层面的差异不过是相对次要的微小变异。

Avatar photo

By Chaora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